乡村振兴>>新农人

一朵鲜银耳绽放的创业之路

2018-05-03 10:41:28 来源:农民日报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最令人怦然心动的,是她一身的冰肌雪润和沁人心脾的桂馥兰香。几千年来,她出入于皇族贵胄的钟鸣鼎食,穿梭在杏林高手的济世妙方,如今“飞入寻常百姓家”。她就是享有“菌中明珠”之誉的银耳。

是谁让这颗“菌中明珠”从“阳春白雪”变为“下里巴人”?又是谁用十年的辛勤汗水,浇灌出花蕊饱满、肉色鲜嫩的鲜银耳,用工匠精神点亮创业初心的寥寥孤灯?他就是新农人代表,鲜银耳产业创始人、广西酷侣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童春英。

结缘:偶然邂逅一生情定银耳

1989年大学毕业后不久,“不安分”的童春英便开始了下海创业。在一次咨询业务中,他偶然接触到农业。“那时候,感觉农业大有前景”,童春英回忆道,“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把农业做大做强!”

与银耳的不解之缘,来自一场意外的邂逅。2001年在四川调研时,童春英品尝了当地的甜品银耳羹,见到了几朵鲜银耳。“那一刻,我一下子被银耳洁白清丽、晶莹剔透的容貌打动了,她身上散发的淡淡兰花香气芬芳着我的身心,让我久久不能忘怀。”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童春英至今仍心驰神往,“小时候,就听老人们说,银耳从南方运到北方极难保存、十分珍贵,为了用银耳进补,当时的人们就取一朵银耳放在水缸中,每天只舀水缸里的水喝。”

银耳是中国几千年来经典的保健食品,童春英兴奋地发现了自己创业的情怀:“当时中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保健品,进口的保健品价格高,一般老百姓吃不起。我做银耳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让每一个中国人享用天然珍贵的滋补保健食品。”

童春英了解到,成都当地的老百姓几乎家家都吃银耳羹,只是做一顿要4、5个小时,太麻烦。随即,他便把目光锁定在速泡银耳羹上,开始组织人手、集资创建实验室。历经三年的埋头钻研,第一个国家发明专利速泡银耳羹诞生了。

执着:十年汗水浇灌一朵洁白

2006年,童春英感到时机已经成熟,只身一人驱车从北京来到成都,创办了人生中的第一个银耳厂,制作速泡银耳羹。

想象不到的是,由于银耳熟化过程中营养成分流失严重,银耳羹的品相不佳,生产出来的产品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坚守“品质至上”理念的童春英,不顾大多数股东的反对,坚持产品不能上市,最终厂子被停掉。

“我一点不后悔,如果再来一次,我还会选择产品不上市。”童春英坚定地说,“我创业不仅仅为了营利,更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农业情怀。达不到要求的产品,我是决不允许投入市场的。”

面对挫折,童春英没有放弃。2007年至2012年,他锲而不舍,先后创办了5家工厂。“这期间,我们进行了技术改进,以干法熟化代替了湿法熟化,用冻干代替了烘干,产品品相好看了许多!”童春英说,“由化学过程到物理过程的工艺创新,银耳羹保留了绝大部分的营养。”2012年底,童春英生产出来了几乎达到理想标准的速泡银耳羹。

这样的产品,总该可以上市了吧?

还不行!随着加工工艺的成熟,童春英又发现了新问题:投厂生产的原料银耳都是干银耳。

原来,为了保持干银耳的质量,一些不法商贩在加工时往往加入催熟剂,甚至用硫磺熏的办法抑制霉菌生长,这都给速泡银耳羹埋下了食品安全上的隐患。

一直渴望生产健康、廉价保健品的童春英再一次做出令人震惊的决定:生产的速泡银耳羹不允许上市。

如何能保证食品源头的安全呢?只有自己种植银耳,采用鲜银耳做原材料。一个问题随即倒逼至面前:银耳怎么种?

在此之前,几乎没有人研究鲜银耳的工厂化生产,童春英四处请教专家,经过一年的努力,2013年鲜银耳种植工艺臻于成熟。而此时,已是他创办的第6个工厂。

当手捧着种植出来的宛如白牡丹一般的鲜银耳,童春英深深被她的洁白和馨香所折服,一个念头闪过脑海:“为什么还要卖银耳羹,干嘛不直接卖鲜银耳呢?”

2014年1月15日,第一批1万多朵适销对路的鲜银耳正式投放市场。没多久,如潮好评就反馈回来,一张张订单接踵而至。

守望:不忘初心迎接产业明天

“没有这十几年的苦苦追寻,没有走这十几年的弯路,就不会有今天的鲜银耳!”面对今天的成绩,童春英的心不曾改变,“还和当年一样,不合格的产品我决不允许进入市场。”

银耳对生长环境的生态要求极为苛刻。为了生产出纯天然、无污染的鲜银耳,2015年5月,童春英选择了到生态更加优越的广西建设更大规模的新一代银耳工厂。与此同时,他进一步精进了鲜银耳的生产和冷藏工艺。

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专注坚持,真正的工匠在专业领域绝对不会停止追求进步。如今的鲜银耳,经过童春英和他的团队的日雕月琢,已经变成了价格低廉、无化肥农药的天然保健食品。鲜银耳放在自然环境中3天不会坏,低温冷冻半年时间特性不会发生变化。经冷冻的鲜银耳,泡水即可复原,真正地“飞入寻常百姓家”。

当然,与最初那个想让每一个中国人享用天然珍贵滋补保健食品的童春英相比,如今的他,有了更大的“野心”:“接下来,我不仅要建立标准化厂房,制订鲜银耳生产标准,我还要发展基于鲜银耳采摘体验的农业旅游,建立分布式生态旅游产业集群。让大家不仅能吃得到,还能看得到我们的绿色生产过程,真正爱上鲜银耳!”

责任编辑:赵娜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