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生态宜居

河北阜城全力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项目

2022-05-18 18:27:47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河北新闻网讯 近年来,河北阜城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始终将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民心工程,抢抓国家实施南水北调工程重大机遇,做好加减乘除法,积极培育富水生态、节水常态、兴水业态、管水动态,着力破解缺水少水、生态脆弱地区用水管水难题,倾力打造“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水生态名片和水生态综合体。

做好“加法”构建富水“新生态”

阜城县立足实际,内联外引,投资约9亿元,陆续实施了地表水灌溉项目、农村生活水源置换项目、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农业灌溉水源置换项目、水系连通项目等,有效改变全县常年水资源匮乏局面。

扩增量。2021年,阜城县引蓄黄河水7500万m³,较上年增加2000万m³,采取截污、控源、清淤、修复、补水等措施,保证了河流水质稳定达标。2020年6月,农村生活水源置换项目全部完成,全县生产生活用水实现长江水全覆盖,从根本上解决了全县饮用高氟水的问题,2021年消纳江水698万m³,较上年增加252万m³。多年干涸的河渠,呈现波光粼粼美景。

增容量。阜城县积极开展河道生态补水,依托清凉江、湘江河、江江河、南运河、清湘干渠等河流支渠,连通回补地下水网络,力争快引水、多补水。扩挖坑塘83个,建设节制闸15座、提水泵站15座、扬水站209座,铺设低压管道74.6万米,清淤治理河渠167千米,增加引蓄水能力1500万立方米。2021年,累计向34条河渠生态补水2000多万立方米,全县形成有水河道长度320公里,县域内水面总面积达到1200万平方米,有效回补了地下水资源,20多条干涸多年的河渠再迎新水,且水质均达到灌溉水源标准。通过实施河道生态补水,清凉江连村闸、江江河张帆庄两个国考断面有水月份水质全部达到国家考核目标。

优存量。阜城充分利用现有的1000余条河流、支斗毛渠和200余座蓄水坑塘,全面开展水系连通整治和农田水利建设大会战,目前,共清淤治理河渠7条,渠长52.39km,力争到2023年实现“四河相通、干渠相连、一河有水、引灌全县”的目标。同时,对补水河道两侧45眼取水井全部关停,对拒不配合的2家企业的4眼自备井依法强制关停,全县工业生活供水管网覆盖区内的123眼自备井全部关停。当地表水满足灌溉的情况下,优先使用地表水进行农灌,对农用井采取封存措施,2021年封存地表水灌溉覆盖区和旱作雨养项目区农用井700眼。

做好“减法”构建节水“新常态”

阜城县严格按照节水优先的要求,全要素、全过程、全覆盖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培植节水理念。始终坚持把加强节水宣传教育、普及节水知识、增强节水意识作为创建节水型社会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充分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集中宣传日,设立集中宣传点,向市民发放节水宣传资料6万余份,宣传纪念品6500余份,制作宣传警示牌2800个。建立“阜城节水”微信公众号,在街道繁华地段醒目位置设置LED显示屏4块,联合媒体发布节水专题系列报道,播放节水宣传视频,发布节水信息。开展节水知识进校园、节水视频图文征集等活动。完成节水普法长廊、阜城湖节水主题公园、污水处理厂“三点一线”的宣教基地建设,营造全社会共同节水的良好氛围。

发展节水产业。阜城县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高粱、谷子、油菜等低耗水作物,2021年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高粱、谷子等节水作物亩均节水30%以上。谷子产业被列入全省重点打造产业集群,高粱种植面积位居全省第一。

推广节水技术。目前,阜城县完成38个机关单位、5个生活小区、6个企业、1个学校、2个公园的生活节水器具安装、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2021年全县机关单位用水量较上年减少约20%,大力推广工业用水重复利用,跑、冒、滴、漏现象明显减少。投资2.2亿元,兴建了县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2万吨,县城区及工业区污水全部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大部分中水回用,主要用于农业灌溉和市政用水。在高耗水的瓜菜种植上,通过建设钢架大棚,推广膜下滴灌沟灌技术,亩均用水量由300多立方下降到80立方左右。2021年推广农业节水技术24万亩,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6万亩、季节性休耕5.25万亩,总压采量达2467万立方米。

创新节水机制。阜城县制定出台《阜城县城市计划用水管理办法》《阜城县用水效率控制管理办法》等节水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了节水监督、管理制度和体系。强化价格杠杆调节,严格阶梯征收标准,征收水资源费和污水处理费,利于节水的价格机制已经形成。严格执行水资源论证制度,县发改、水利等部门严格审查水资源论证,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列入国家产业调整目录中禁止类的、取水不符合水量分配方案或用水超过总量控制指标的、退水口设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等项目一律不予审批。

做好“乘法”构建兴水“新业态”

阜城县结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乘势而上,以“文化+旅游+产业+资本”为主题,“护水、治水、兴水”同步推进,将“水”文章做足做透,保护水生态,挖掘水文化、做活水经济,培育亲水型宜居宜业宜游宜养“水美乡村”。

坚持以水聚魂,挖掘水文化,提升阜城“魅力值”。加快县城“两河”(民心河、古城河)改造提升,精心做好民俗文化街、阜城之翼、古城墙保护等重要节点景观打造,打通环县城水系。同时,加快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建设,将大运河沿岸码头、霞口两个乡镇的23个村庄统筹规划,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完善运河沿线的交通功能、产业功能、生态功能、旅游功能、公共服务功能,全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目前,已打造33.2公里运河绿化长廊,种植国槐、金叶榆26560株,清理南运河堤顶路路肩护坡75万平方米,清理沿线树木、杂草、垃圾15万立方。先后在戈家坟、大龙湾、霍辛、老马、双楼、东霞口、刘老人、张华雨村段打造了10个休闲驿站,种植花草、安装路灯、建休闲亭。以水文化景观公园、水文化景观带为主线,辐射阜城镇冯塔村、郭塔村,漫河镇前黎庄村、信乡村,古城镇缠枣村、前宋村,崔庙镇张家桥村、东高城村,码头镇大龙湾村、韩庄村,霞口镇张华雨村、董家庵村,王集乡王库村、南小张村,建桥乡柴刘村、赵门村,大白乡大树刘村、陈安庄村,蒋坊乡东伊村、高什二屯村等一大批水文化美丽乡村,连点成线,扩线成面,培育壮大阜城生态水文化旅游产业体系。

坚持以水兴业,做活水经济,培育发展“新引擎”。充分利用当前较为丰富的水资源,盘活闲置的坑塘、河渠,主动谋划水经济项目,让水资源成为富民强县的“源头活水”。目前,阜城湖游艇旅游项目,码头镇大龙湾村坑塘浮床种植项目,古城镇缠枣村、王集乡王库村、码头镇鲁庄村等村莲藕种植项目,码头镇张贯庄村、柳马槽村,霞口镇王李庄村、董家庵村,建桥乡建阳村鱼虾养殖及垂钓项目等,由点到面,由小到大,实现文体产业、旅游产业、康养产业、种养产业有机融合。

做好“除法”构建管水“新动态”

阜城县积极破除水利工作管理上存在的粗放、模糊等弊端,细分网格,规划责任,不断推进精细化、精准化管理。

推进管理网格化。聚焦管好“盆”和“水”,创新管理体制,延伸管理触角,按照边界清晰、任务均衡、管理便捷、无缝对接、全面覆盖的要求,设置县级河湖管理保护网格化监管体系,层层压实责任,逐步建立健全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长效机制。对全县4条河、17条干渠、1000余条斗支农渠明确了县、乡、村三级河长。其中,县级河长16人,乡级河长65人,村级河长333人,2021年三级河长累计巡河32893人次,巡河率100%,2022年1—4月份三级河长累计巡河14750人次,巡河率100%。各级河长率先垂范,持续开展河湖管理范围内乱占、乱采、乱堆、乱建、乱倒垃圾等“五乱”清理整治。今年以来,全县共排查清理垃圾17处,杂草、漂浮物等零星垃圾78处,已全部整改完毕。另外,加大了河渠周边规模养殖场清理整治力度,实现了阜城县河渠500米范围内没有规模养殖场目标。为全县2768眼农业取水井配套电子“身份证”,实现规范化管理。在地表水灌溉覆盖区,严格落实“井长制”“河长+检长”工作机制,做到目标任务化、任务责任化、责任具体化。

推进管理智慧化。大力构建先进实用、精准高效的智慧水利管理体系。建立了汛期动态预报预警系统,实现流域洪水、区域涝水的超前预报、动态精准模拟。健全完善河道APP、河长指挥信息系统APP等治水智能化管理体系,利用无人机、手机APP等载体对责任河渠进行有效巡河,提高河长巡河履职效率。通过对所有水利工程开展运行安全状况数据监测、视频监控、远程控制,实现工程集群“统一监管、统一控制、统一调度”。通过智慧化监控管理,清凉江连村闸国考断面平均达到了Ⅲ类水平,江江河张帆庄国考断面平均达到了Ⅳ类水平,清凉江寇村监测点位平均水质达到了水功能Ⅱ类水质目标。2020年底,全部完成黑臭水体排查整治任务。

推进管理精细化。按照运行管理工作任务清单化、要求标准化、流程闭环化、成果可视化、档案数字化的要求,对地表水厂、水源置换、河湖水系连通等工程项目控制、运行、操作、检查、监测、维养、安全、水政、制度、监督等全流程实行精细化管理。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负担”,明晰工程所有权,落实工程经营权,强化工程建设和管护责任,落实“管养分离”,实现水利工程项目运行管护“一张图”“一个表”。(供稿:阜城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文勇)


责任编辑:赵娜娜

相关新闻: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